
精选
文章
若要人不说 除非己莫为
有一群人坐在屋内闲聊,其中有一个人说起某人品行不错,就是有两个缺点: 容易生气和处事鲁莽。 此时,正好某人在门外经过,听到有人议论自己,非常气愤,马上走进屋里, 抓住那个说他缺点的人,动手打他。 旁边的人阻止他,问道:「你为甚么 打人呀?」 他答道:「我甚么时候容易生 气、做事莽撞呀?这个人说我容 易生气、做事莽撞,所以我要打 他!」 旁人听后,说:「你容易生 气、做事鲁莽的缺点不是现在已 表现出来了吗?你还能责怪人评 价你吗?」
宽运法师开示:
有些批评或评价,别人一说出来,我们马上就会「发火」。这就是俗语说的「被人点中死 穴」,或者说被人按中了「情绪按钮」。愤怒,佛教称为「瞋」,它和贪、痴合称为三毒。 《大智度论》认为,「瞋」是三毒之中,伤害最大的,也是心病之中最难「医治」的。生气之后的不理性表现,便是鲁莽。所以容易生气的人,做事往往也鲁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常常会遇到批评。以正面的态度面对批评,学会控制情绪,是修行的 重要一步。当我们遇到批评时,可以不急于辩解或响应,客观地理解批评的内容,然后学习古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真有缺失,宜加以反省及改正;如没有错,就当告诫自己小心, 以免将来出错。 若要人不说,除非己莫为。要避免被「批评」,也要减少「死穴」。《十住断结经》卷第 三:「为人谦下不憍蔑人,功德道果日夜滋生,缚结怨恶永无根芽。」平时待人处事,谦卑有 礼,日渐养成好的修为,批评结怨之事,就不存在生根发芽的因缘了。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为甚么僧服有不同颜色
佛教源自印度,僧服的颜色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以素色表示出家人不追求华丽,并以泥或树皮等作染料,所以离不开灰、啡、赤等颜色。而不同地区、不同传承派别,亦会配合当地民族特色及气候,所以汉传、藏传及南传的僧服的款式亦有所不同。
而在香港,一般会见到僧人穿着黑、蓝、灰、啡、黄等颜色的僧服,都是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传统。至于法会时多会穿着黄袍加上红色祖衣。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经中的童子 天真且智慧
佛门中认为,儿童的纯真心灵更接近佛性的本来面目,儿童的内心如同一张白纸,善恶好坏取决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佛教里的童子
佛教里经常称文殊菩萨为童子或童真文殊。《宝鬘论释》云:「顶礼文殊童子!在远离一切过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体无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师利童子前作礼,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句。」「童子」象征文殊菩萨已证悟诸法无变实相,安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法界中,故无有变迁,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义的文殊菩萨不生不灭的实相。如「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佛教里的童子有六层含义:
第一: 童真入道
童真行者,发心求法,故称为童子。只有以内心最真诚、最热情的赤子之心上求佛法,方可称为童子。所谓童真,并不仅指身体上的童身,而是指永远保持自性的天真活泼,一心向道,才称童真。
第二:清净无垢
以童子表法表示修行人真正见道以后,显发根本智,具足无漏功德,开显自性中本具的无漏功德,所以称为「童子」。
第三:戒行清净
菩萨天真纯洁,戒行清净,充满慈悲智慧,故以童子形容。如同婴儿一般不曾被世间纷杂所染污,才可以称作童子。
第四:应机示现
菩萨法身无形,应机示现。如《普门品》中就详细列举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化身。文殊菩萨曾多次在众生面前示现童子相。「善财」为表达佛法应当尽早修学,也化现为童子身。
第五:启发童蒙
菩萨启发童蒙,依般若智而精进修学,故以童子比喻初学。在佛法面前,我等烦恼深重的凡夫犹如孩子一般,希求无上佛法的滋润。
第六:童子地位
佛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证得初地或八地以上果位的菩萨,都可统称为童子。因为菩萨是如来法王子故。一切补位菩萨如同君王之太子,必将承佛圣位,所以经典中常将精进修学的菩萨比喻为童子。
菩萨修到童子地时,充满慈悲智慧,热情和乐,内心纯净,所以在佛教典经中。常常以童子来形容菩萨,以表菩萨的纯洁、天真、高尚、热情、和乐的种种美德。
自古英雄出少年,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栋梁。在众多佛经中提到了善财童子、八岁龙女、妙慧童女、自在主童子、遍友童子、善知众艺童子、德生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睒子童子、光明童子、聚沙童子等,他们具足清净与智慧,并获得成就,都是佛教中有智有为的少年,为儿童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业障很重能学佛吗?
学佛以来,状态一直都很稳定,可是这一两年来,身体出现不规律的发烧,一直在忍耐。最近情况加重,清晨起床全身无力,到午后才能好转,念佛修学已不如以前。他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不是修学功夫不得力,还是不得当?第二个是不是业障很重,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你这种情形,最好先让医生做个检查,以便了解身体的状况。当然与修学的方法、业障都有关联。
病痛来源不外乎三大类:
第一类:是饮食起居调理不当,这个会引起生理的病态。凡是属于生理病医药可以对治。
第二类:是冤业病,冤亲债主附体。这是医生治不好的,药物也没有用处,就像《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得的人面疮,这个不是属于生理病。凡是这一类的病就要调解,自己能够发愿跟他和解,请一些有德行、有修持的法师,或者在家居士,为我们讲开示,为我们诵经回向。如果对方接受就会离开,他走了你的病就会好了。
第三类:是业障病,这是自己过去、今生造作许多恶业。这种病最麻烦,既不是生理病,也不是冤亲债主,但是这种病不是没有救,佛教导我们要「至心忏悔、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由此可知,什么样的病都有方法对治,自己一定要懂得如理如法的修行,问题自然就能解决。
你念佛一定求佛菩萨加持,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当我们有急难的时候,专心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求菩萨慈悲加持,往往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数据源: 净空老法师专集

人的魂是否愈来愈多?
他怎么会到此地?有共同的业力,他就聚会到这个地方。譬如十方世界的众生,大家都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都喜欢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天天增加。从哪里来的?不是那里生的,是十方世界移民过去的,是这个原因。这个道理要懂,绝对不是说一个人死了之后会变三个灵魂,三个人死了会变九个灵魂,没有这种说法的,这是不合理的。
智者大师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这是做个榜样,告诉我们修行重要。领众是管理寺院道场,对自己道业决定是有妨碍。你要发心作住持、作当家,管理寺院行政,最低限度要有智者大师的本事,那就是决定得生净土,只是品位低一点而已,但决定得生,这个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因管理道场而造作罪业将来堕三途,那就错误了。智者大师的表演,主要是告诉我们这一桩事。
数据源: 净空老法师专集

无言
一般的观点来说,人们的思惟是必先经过语言才表现,而说出的话则一定会发生作用,如做好事也一定有好报一?诗经、大雅、抑所说的:『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即是这个意思。
不过,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是可贵的,若大家都是怒不可遏,互相对治,这只会把事情弄糟,这时若能保持沉默,则可以让大家的思想冷静下来处理问题,像歌手张国荣所主唱,由许冠杰填词的歌曲沉默是金,就曾经极为流行:『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是以往的我充满怒愤,诬告与指责,积压着满肚气不忿,对谣言反应甚为着紧。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但觉有分数,再像以往那般笨,不抹泪痕,轻快笑着行。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所以有人说,人与人相处,有时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宋˙辛弃疾˙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一词中则说:『...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亦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意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无须多言,这又是一种无言的境界,只可意会了。
盛唐以下,佛法日渐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终维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禅宗。虽然禅宗已多少中国化了,但从维系佛法来说,对中国佛教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禅门公案,着重意会,不重文字语言,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可说是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中所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诃迦叶等所结集的;「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净知见。可见付嘱的,是结集的法藏,与佛法的如实知见;付嘱后人,要后来的护持佛法,以达成「正法久住」的目标。从此,「拈华微笑」,就被一般人看作是「禅源」,禅宗是从「拈华微笑」而来的,后来,甚至有「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华一事,谓之直提向上」的(『五宗原』序)说法了。
在印度,为了究明语言与对象之间的必然关系,像「正论派」就肯定知识(语言)是客观的显示。「正论派」主张以知识、推论、比较、圣知识等为真知识之来源,即所谓 「名实相应」。佛教则与「正论派」相反,否定语言与其对象间的必然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佛教连语言之机能也完全否定掉,因为佛教一直为了方便就使用之,佛教对语言的基本思想是,自从《般若经》以来,都认为一切分别是由于语言表现而有的,而这样被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虚构而无实体性的。于是经中主张所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即「一切法空」。佛教对于语言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认为各国的语言并不具有任何自立存在的本体,因为,所谓本体就意谓一切概念在外界必俱有固定意义的对应物,而从「无我」之观点上,就否定了一切概念俱有其所指涉对象的实际存在性了。
龙树的哲学,深受般若经典的影响,所以龙树也说任何名称或语词都只是一个不函蕴客观指涉的描述,而为「言语」所指述的对象也只是被虚构的东西,亦即只是「言语的假构」(虚论)。基于这种观点,龙树认为透过「言语」并不能使我们把握到任何真实的事物了,但若不能真正把握到个中奥妙,后果必然使得伦理乃至宗教上的一切失去了依归,而堕入虚无主义的陷阱。
佛教的中道实相,即「不二法门」,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维摩诘经》中讲到,文殊问维摩居士何为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对此,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段故事主要是说佛教的第一义谛,不二法是离语言文字的,是在众生的悟解和实行中,是不可以以语言文字来说明、描述的;然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佛教的不二法是不离文字相的。维摩诘居士默不作声,这其实是不言之言,不说之说。佛教里讲的文字并不仅仅指语言及书本上的文字,而且认为一切指称和启示都是文字,所以禅宗里有“溪声尽是广长舌”的说法,认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存在都在说着宇宙的真实义谛。如此看来,维摩诘居士当机不语,这岂不也是一种高明的表达形式。由此可知,第一义不是文字相,但又不离文字相。因为没有文字相,佛教的第一义也就不能让人了解了。这也就是《中论》中说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的意思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

_XO 酱小炒素带子 配炸脆春卷
追求健康新煮意已成为潮流!有否谂过,不用额外加油,都可以做出中式小炒呢?关键在用上蒸气焗炉啦!预备好食材,就可以坐定定开餐!今次同大家分享呢道「XO 酱小炒素带子配炸脆春卷皮」香脆又惹味,大人细路都钟意呀!
材料:
鸡髀菇2小条、三色椒各1/4 个(切丁)、鲜冬菇 3-4 只(切丁)
素XO酱3汤匙、素蚝油2汤匙
调味:
素XO酱3汤匙、素蚝油2汤匙
做法:
Step1. 将鸡髀菇切成约 1cm 厚度,加入素蚝油捞匀。
Step2. 把腌好的鸡髀菇置于网架上,以「健康炸」模式炸约 8 分钟;盛起备用。
Step3.把三色椒、豆腐卜、鲜冬菇及素 XO 酱捞匀;置器皿上,以「蒸气烘焗」模式以 190 度焗约 15 分钟;盛起备用。
Step4. 将春卷皮置一小碗中,以「健康炸」模式焗约 3 分钟成金黄色即可!
作家:Elvis Chan 陳浩然
素食達人Elvis,出生至今吃素35年;3部食谱作者;电视节目主持:香港开电视《追素解决师》、VIU TV及TVB等节目客席主持。法国甜品厨师、素食厨师、创业家、Influencer、2023-2025亚洲素食展素食大使及2025全新著作《滋味由素开始》。

素食者的豆仁宝库之中医与营养双效补益
笔者常见素食者因缺乏动物性食物而气血不足、脾虚湿困。豆类与果仁是素食饮食精华,富含蛋白质、铁、钙Omega-3,补充关键营养,并在中医视为「谷肉」,调和阴阳、健脾益气。以下介绍10种常用豆仁具有营养功效。
1. 黄豆:中医认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入脾肺经。含优质植物蛋白及异黄酮,助骨健康。素食者可饮豆浆补蛋白。
2. 黑豆:补肾利水、养血乌发。富含花青素及铁,防贫血。黑豆粥适合素食女性补铁,经期后补养可配合枸杞、红枣同用。
3. 红豆:健脾利湿、养心安神。含钾及纤维,助控血压。红豆汤缓解素食者水肿。
4.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湿。提供维生素B1及锌,增强免疫。绿豆汤助素食者清热。
5. 鹰嘴豆:补脾益气、润肠通便。含铁及维生素E,抗氧化。鹰嘴豆沙拉配维他命C食物促铁质吸收。
6. 花生:润肺健脾、补血养气。含单不饱和脂肪及镁,护心。花生酱补充素食者能量。
7. 杏仁:润肺止咳、平喘化痰。提供钙及维生素E,护骨心。
8. 核桃: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富含Omega-3,养脑。
9. 腰果:补肾益精、润肠通便。含铁及镁,缓疲劳。腰果炒菜尤其补铁。
10. 芝麻:补肝肾、润五脏。黑芝麻提供钙及B1,防脱发。
营养对策:豆仁补蛋白(黄豆)、铁(黑豆、腰果配维C)、钙(芝麻、杏仁)、Omega-3(核桃),建议蒸煮炖,多元化搭配如豆粥、色拉,加姜葱温中,避免生食伤脾。
注意事项:痛风者严控豆类摄量,因各种豆类含有不同程度嘌呤,可能诱发尿酸升高;孕妇避免过量杏仁(含氰苷风险)及芝麻(性热易上火);阳虚者宜炒熟食,阴虚者少食核桃、芝麻、腰果;肾功能不佳者限豆类防高钾;过敏者避开坚果(如花生、杏仁、腰果、核桃)。至于体质定夺,需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而知。素食之路,豆仁相伴,养生自如!
作者: 朱柏轩中医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内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荣誉理学士(甲级荣誉)
相信以传统中医学为主、西医为辅的思想,方能帮助患者身心灵整全疗愈,回归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Instagram:hinecsay
Facebook:朱柏轩中医师


菩提
片语

证严法师
要学佛,
非在人间不可,
因为人间有苦有乐,
有善有恶。
大家用爱累积『善』,
就是人间最富有;
贫与富,
不是在有形、有数字,
最重要是在无形、无数字,
那就是『心』。

释延惠法师
繁华三千,
看淡即是浮云。
世间皆是虚妄相,
浮生不过梦一场。
把尘世看清一些,
把人际看浅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败看开一些。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让在寺院打扫、求学佛的慧能,尽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及顿教法门。
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人,要大家用智慧发表见解,若有悟得佛法者,会将衣钵传给他。其中弟子神秀是当时被公认为最热门的六祖人选,神秀趁着深夜人静,在走廊壁间写下此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虽未见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堕恶道。不识字的慧能在听到此偈后,便请人帮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锋芒太露会招来事端,立即将此偈擦去,说︰「此偈未见性」。
然后漏夜向慧能讲解《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他,为避免弟子们的不满,更亲自送走慧能,嘱咐他潜居,直到时机成熟,才出来传法救人。
十五年后,六祖慧能才正式落发受戒,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圣严法师
面对它,
接受它,
处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来讲,碰到问题,做任何事的态度,可以用四句话来运用,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对问题,接受现况,看应如何处理就处理,处理之后就应放下;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处理之后,不要牵挂成功与否。因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了也不要觉得灰心丧志。
只要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就不会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饮食要节制,
作息要正常,
情绪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个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条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点让大家参考:
第一、饮食要节制:
人类色身的维持是靠着饮食来滋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有的人喜欢三餐外,再加下午茶点、消夜,也有人为了保健,食用各种补药,如此吃得过多、过好,营养过剩,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为良药」,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时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荷,此即以节制饮食来养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时要养成生活正常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赚钱,生活颠三倒四,步伐不规律,时间久了,生理时钟自然也不堪负荷。
为甚么有些人会长寿?因为他们活得健康,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须有规律,该是上班的时间就专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尽量维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绪要平和:
佛教说:「情绪乃无明业风。」所以想要健康,对自己的情绪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挂碍、忧愁,得失计较,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
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之一,就是「忧郁症」,忧郁症与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和时,除了身体能释放良好的能量与产生新细胞外,也会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体自然会健康。反之,情绪不平和时,则容易产生不好的细胞,不但影响生活质量,更伤害身体。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里,衣食享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浪费。如我们出门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没有必要用太好的车辆,因为太好的车子,除了须天天照顾、保养,出外也怕弄坏,更怕被人偷了去,总之有很多的挂碍。假如能淡泊一点,节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云法语.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师
信实有,就是忍义
信有德,就是乐义
信有能,就是欲义
做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首先应该树立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华严经》说「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恶的。学佛的人,必须有清净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无上菩提的大道。对学佛的人来说,有信人天福报的,有信声闻、独觉的解脱的,有信直证大菩提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正信。
所谓正传,如《成唯识论》说:「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说︰
一、信「实」有,即对于一切法的实事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就是「忍」义;
二、信有「德」,即对于佛法僧三宝具有的真实的清净功德,深信为有,生起爱乐,就是「乐」义;
三、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获得和成就。就是「欲」义。
概括地说,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波罗蜜多等和世俗胜义二谛是真实无妄的;信佛、菩萨、声闻、缘觉和清净僧众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无漏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信自己和别人都有能力证得佛所说二谛的真理和成就三宝所具有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
除上所说的正信之外,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再有搞甚么看相、算命、打卦、抽签等迷信活动,那就违反了佛陀的教导。
摘自《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彻悟大师
蒲团瞌睡正酣浓
忽报春光岁里通
鞭起泥牛急着力
一犁耕破古长空
—— 净土宗十二祖 彻悟大师(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师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
须善设法。勿立定期
勿认定地,勿议定物
随缘买放,生得实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师
【注释】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 复念佛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