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
文章
若要人不說 除非己莫為
有一群人坐在屋內閒聊,其中有一個人說起某人品行不錯,就是有兩個缺點: 容易生氣和處事魯莽。 此時,正好某人在門外經過,聽到有人議論自己,非常氣憤,馬上走進屋裏, 抓住那個說他缺點的人,動手打他。 旁邊的人阻止他,問道:「你為甚麼 打人呀?」 他答道:「我甚麼時候容易生 氣、做事莽撞呀?這個人說我容 易生氣、做事莽撞,所以我要打 他!」 旁人聽後,說:「你容易生 氣、做事魯莽的缺點不是現在已 表現出來了嗎?你還能責怪人評 價你嗎?」
寬運法師開示:
有些批評或評價,別人一說出來,我們馬上就會「發火」。這就是俗語說的「被人點中死 穴」,或者說被人按中了「情緒按鈕」。憤怒,佛教稱為「瞋」,它和貪、癡合稱為三毒。 《大智度論》認為,「瞋」是三毒之中,傷害最大的,也是心病之中最難「醫治」的。生氣之後的不理性表現,便是魯莽。所以容易生氣的人,做事往往也魯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常常會遇到批評。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批評,學會控制情緒,是修行的 重要一步。當我們遇到批評時,可以不急於辯解或回應,客觀地理解批評的內容,然後學習古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若真有缺失,宜加以反省及改正;如沒有錯,就當告誡自己小心, 以免將來出錯。 若要人不說,除非己莫為。要避免被「批評」,也要減少「死穴」。《十住斷結經》卷第 三:「為人謙下不憍蔑人,功德道果日夜滋生,縛結怨惡永無根芽。」平時待人處事,謙卑有 禮,日漸養成好的修為,批評結怨之事,就不存在生根發芽的因緣了。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為甚麼僧服有不同顏色
佛教源自印度,僧服的顏色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是以素色表示出家人不追求華麗,並以泥或樹皮等作染料,所以離不開灰、啡、赤等顏色。而不同地區、不同傳承派別,亦會配合當地民族特色及氣候,所以漢傳、藏傳及南傳的僧服的款式亦有所不同。
而在香港,一般會見到僧人穿著黑、藍、灰、啡、黃等顏色的僧服,都是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傳統。至於法會時多會穿著黃袍加上紅色祖衣。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經中的童子 天真且智慧
佛門中認為,兒童的純真心靈更接近佛性的本來面目,兒童的內心如同一張白紙,善惡好壞取決於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佛教裏的童子
佛教裡經常稱文殊菩薩為童子或童真文殊。《寶鬘論釋》云:「頂禮文殊童子!在遠離一切過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體無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師利童子前作禮,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句。」「童子」象徵文殊菩薩已證悟諸法無變實相,安住於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法界中,故無有變遷,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義的文殊菩薩不生不滅的實相。如「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佛教裏的童子有六層含義:
第一: 童真入道
童真行者,發心求法,故稱為童子。只有以內心最真誠、最熱情的赤子之心上求佛法,方可稱為童子。所謂童真,並不僅指身體上的童身,而是指永遠保持自性的天真活潑,一心向道,才稱童真。
第二:清淨無垢
以童子表法表示修行人真正見道以後,顯發根本智,具足無漏功德,開顯自性中本具的無漏功德,所以稱為「童子」。
第三:戒行清淨
菩薩天真純潔,戒行清淨,充滿慈悲智慧,故以童子形容。如同嬰兒一般不曾被世間紛雜所染汙,才可以稱作童子。
第四:應機示現
菩薩法身無形,應機示現。如《普門品》中就詳細列舉觀音菩薩的三十二種化身。文殊菩薩曾多次在眾生面前示現童子相。「善財」為表達佛法應當儘早修學,也化現為童子身。
第五:啟發童蒙
菩薩啟發童蒙,依般若智而精進修學,故以童子比喻初學。在佛法面前,我等煩惱深重的凡夫猶如孩子一般,希求無上佛法的滋潤。
第六:童子地位
佛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證得初地或八地以上果位的菩薩,都可統稱為童子。因為菩薩是如來法王子故。一切補位菩薩如同君王之太子,必將承佛聖位,所以經典中常將精進修學的菩薩比喻為童子。
菩薩修到童子地時,充滿慈悲智慧,熱情和樂,內心純淨,所以在佛教典經中。常常以童子來形容菩薩,以表菩薩的純潔、天真、高尚、熱情、和樂的種種美德。
自古英雄出少年,兒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在眾多佛經中提到了善財童子、八歲龍女、妙慧童女、自在主童子、遍友童子、善知眾藝童子、德生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睒子童子、光明童子、聚沙童子等,他們具足清淨與智慧,並獲得成就,都是佛教中有智有為的少年,為兒童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業障很重能學佛嗎?
學佛以來,狀態一直都很穩定,可是這一兩年來,身體出現不規律的發燒,一直在忍耐。最近情況加重,清晨起床全身無力,到午後才能好轉,念佛修學已不如以前。他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不是修學功夫不得力,還是不得當?第二個是不是業障很重,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你這種情形,最好先讓醫生做個檢查,以便了解身體的狀況。當然與修學的方法、業障都有關聯。
病痛來源不外乎三大類:
第一類:是飲食起居調理不當,這個會引起生理的病態。凡是屬於生理病醫藥可以對治。
第二類:是冤業病,冤親債主附體。這是醫生治不好的,藥物也沒有用處,就像《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這個不是屬於生理病。凡是這一類的病就要調解,自己能夠發願跟他和解,請一些有德行、有修持的法師,或者在家居士,為我們講開示,為我們誦經迴向。如果對方接受就會離開,他走了你的病就會好了。
第三類:是業障病,這是自己過去、今生造作許多惡業。這種病最麻煩,既不是生理病,也不是冤親債主,但是這種病不是沒有救,佛教導我們要「至心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由此可知,什麼樣的病都有方法對治,自己一定要懂得如理如法的修行,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你念佛一定求佛菩薩加持,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當我們有急難的時候,專心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求菩薩慈悲加持,往往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資料來源: 淨空老法師專集

人的魂是否愈來愈多?
人死一次投一次胎,就有三個魂,是否魂愈來愈多?聽法師講,智者大師說自己往生是五品位?人死了投胎,靈魂是一個不是三個,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要懂得。靈魂愈來愈多,這世界上人愈來愈多,到底怎麼回事情?現在諸位同修都知道移民,這是他方世界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是屬於移民來的。
他怎麼會到此地?有共同的業力,他就聚會到這個地方。譬如十方世界的眾生,大家都聽《無量壽經》、聽《阿彌陀經》,都喜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天天增加。從哪裡來的?不是那裡生的,是十方世界移民過去的,是這個原因。這個道理要懂,絕對不是說一個人死了之後會變三個靈魂,三個人死了會變九個靈魂,沒有這種說法的,這是不合理的。
智者大師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這是做個榜樣,告訴我們修行重要。領眾是管理寺院道場,對自己道業決定是有妨礙。你要發心作住持、作當家,管理寺院行政,最低限度要有智者大師的本事,那就是決定得生淨土,只是品位低一點而已,但決定得生,這個行!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因管理道場而造作罪業將來墮三途,那就錯誤了。智者大師的表演,主要是告訴我們這一樁事。
資料來源: 淨空老法師專集

無言
一般的觀點來說,人們的思惟是必先經過語言才表現,而說出的話則一定會發生作用,如做好事也一定有好報一?詩經、大雅、抑所說的:『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即是這個意思。
不過,在某些場合,保持沉默是可貴的,若大家都是怒不可遏,互相對治,這只會把事情弄糟,這時若能保持沉默,則可以讓大家的思想冷靜下來處理問題,像歌手張國榮所主唱,由許冠傑填詞的歌曲沉默是金,就曾經極為流行:『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是以往的我充滿怒憤,誣告與指責,積壓著滿肚氣不忿,對謠言反應甚為著緊。受了教訓,得了書經的指引,現已看得透不再自困,但覺有分數,再像以往那般笨,不抹淚痕,輕快笑著行。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貧,是錯永不對,真永是真,任你怎說,安守我本份,始終相信,沉默是金...。』所以有人說,人與人相處,有時沉默是金,說話是銀。宋˙辛棄疾˙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一詞中則說:『... 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亦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意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無須多言,這又是一種無言的境界,只可意會了。
盛唐以下,佛法日漸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終維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禪宗。雖然禪宗已多少中國化了,但從維繫佛法來說,對中國佛教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禪門公案,著重意會,不重文字語言,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可說是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中所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訶迦葉等所結集的;「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淨知見。可見付囑的,是結集的法藏,與佛法的如實知見;付囑後人,要後來的護持佛法,以達成「正法久住」的目標。從此,「拈華微笑」,就被一般人看作是「禪源」,禪宗是從「拈華微笑」而來的,後來,甚至有「抹殺五家宗旨,單傳釋迦拈華一事,謂之直提向上」的(『五宗原』序)說法了。
在印度,為了究明語言與對象之間的必然關係,像「正論派」就肯定知識(語言)是客觀的顯示。「正論派」主張以知識、推論、比較、聖知識等為真知識之來源,即所謂 「名實相應」。佛教則與「正論派」相反,否定語言與其對象間的必然關係,但這並不表示佛教連語言之機能也完全否定掉,因為佛教一直為了方便就使用之,佛教對語言的基本思想是,自從《般若經》以來,都認為一切分別是由於語言表現而有的,而這樣被語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虛構而無實體性的。於是經中主張所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即「一切法空」。佛教對於語言與其對象之間的關係,是認為各國的語言並不具有任何自立存在的本體,因為,所謂本體就意謂一切概念在外界必俱有固定意義的對應物,而從「無我」之觀點上,就否定了一切概念俱有其所指涉對象的實際存在性了。
龍樹的哲學,深受般若經典的影響,所以龍樹也說任何名稱或語詞都只是一個不函蘊客觀指涉的描述,而為「言語」所指述的對象也只是被虛構的東西,亦即只是「言語的假構」(虛論)。基於這種觀點,龍樹認為透過「言語」並不能使我們把握到任何真實的事物了,但若不能真正把握到箇中奧妙,後果必然使得倫理乃至宗教上的一切失去了依歸,而墮入虛無主義的陷阱。
佛教的中道實相,即「不二法門」,是不可用語言來表述的。《維摩詰經》中講到,文殊問維摩居士何為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對此,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這段故事主要是說佛教的第一義諦,不二法是離語言文字的,是在眾生的悟解和實行中,是不可以以語言文字來說明、描述的;然而這個故事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佛教的不二法是不離文字相的。維摩詰居士默不作聲,這其實是不言之言,不說之說。佛教裏講的文字並不僅僅指語言及書本上的文字,而且認為一切指稱和啟示都是文字,所以禪宗裏有“溪聲儘是廣長舌”的說法,認為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存在都在說著宇宙的真實義諦。如此看來,維摩詰居士當機不語,這豈不也是一種高明的表達形式。由此可知,第一義不是文字相,但又不離文字相。因為沒有文字相,佛教的第一義也就不能讓人瞭解了。這也就是《中論》中說的:“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的意思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

XO 醬小炒素帶子 配炸脆春卷
追求健康新煮意已成為潮流!有否諗過,不用額外加油,都可以做出中式小炒呢?關鍵在用上蒸氣焗爐啦!預備好食材,就可以坐定定開餐!今次同大家分享呢道「XO 醬小炒素帶子配炸脆春卷皮」香脆又惹味,大人細路都鍾意呀!
材料:
雞髀菇2小條、三色椒各1/4 個(切丁)、鮮冬菇 3-4 隻(切丁)
豆腐卜 2 隻(切碎)及春卷皮1塊
調味:
素XO醬3湯匙、素蠔油2湯匙
做法:
Step1. 將雞髀菇切成約 1cm 厚度,加入素蠔油撈勻。
Step2. 把醃好的雞髀菇置於網架上,以「健康炸」模式炸約 8 分鐘;盛起備用。
Step3. 把三色椒、豆腐卜、鮮冬菇及素 XO 醬撈勻;置器皿上,以「蒸氣烘焗」模式以 190 度焗約 15 分鐘;盛起備用。
Step4. 將春卷皮置一小碗中,以「健康炸」模式焗約 3 分鐘成金黃色即可!
作家:Elvis Chan 陳浩然
素食達人ELVS,出生至今吃素35年;3部食譜作者;電視節目主持:香港開電視《追素解決師》、VIU TV及TVB等節目客席主持。法國甜品廚師、素食廚師、創業家、Influencer、2023-2025亞洲素食展素食大使及2025全新著作《滋味由素開始》。

素食者的豆仁寶庫之中醫與營養雙效補益
筆者常見素食者因缺乏動物性食物而氣血不足、脾虛濕困。豆類與果仁是素食飲食精華,富含蛋白質、鐵、鈣Omega-3,補充關鍵營養,並在中醫視為「穀肉」,調和陰陽、健脾益氣。以下介紹10種常用豆仁具有營養功效。
1. 黃豆:中醫認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入脾肺經。含優質植物蛋白及異黃酮,助骨健康。素食者可飲豆漿補蛋白。
2. 黑豆:補腎利水、養血烏髮。富含花青素及鐵,防貧血。黑豆粥適合素食女性補鐵,經期後補養可配合枸杞、紅棗同用。
3. 紅豆:健脾利濕、養心安神。含鉀及纖維,助控血壓。紅豆湯緩解素食者水腫。
4. 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濕。提供維生素B1及鋅,增強免疫。綠豆湯助素食者清熱。
5. 鷹嘴豆:補脾益氣、潤腸通便。含鐵及維生素E,抗氧化。鷹嘴豆沙拉配維他命C食物促鐵質吸收。
6. 花生:潤肺健脾、補血養氣。含單不飽和脂肪及鎂,護心。花生醬補充素食者能量。
7.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提供鈣及維生素E,護骨心。
8. 核桃: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富含Omega-3,養腦。
9. 腰果:補腎益精、潤腸通便。含鐵及鎂,緩疲勞。腰果炒菜尤其補鐵。
10. 芝麻:補肝腎、潤五臟。黑芝麻提供鈣及B1,防脫髮。
營養對策:豆仁補蛋白(黃豆)、鐵(黑豆、腰果配維C)、鈣(芝麻、杏仁)、Omega-3(核桃),建議蒸煮燉,多元化搭配如豆粥、沙拉,加薑蔥溫中,避免生食傷脾。
注意事項:痛風者嚴控豆類攝量,因各種豆類含有不同程度嘌呤,可能誘發尿酸升高;孕婦避免過量杏仁(含氰苷風險)及芝麻(性熱易上火);陽虛者宜炒熟食,陰虛者少食核桃、芝麻、腰果;腎功能不佳者限豆類防高鉀;過敏者避開堅果(如花生、杏仁、腰果、核桃)。至於體質定奪,需結合中醫望、聞、問、切而知。素食之路,豆仁相伴,養生自如!
作者: 朱柏軒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內科)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甲級榮譽)
相信以傳統中醫學為主、西醫為輔的思想,方能幫助患者身心靈整全療癒,回歸到內外統一的和諧。
Instagram:hinecsay
Facebook:朱柏軒中醫師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