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經中的童子 天真且智慧

佛經中的童子 天真且智慧

2025年9月30日

佛門中認為,兒童的純真心靈更接近佛性的本來面目,兒童的內心如同一張白紙,善惡好壞取決於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佛教裏的童子
佛教裡經常稱文殊菩薩為童子或童真文殊。《寶鬘論釋》云:「頂禮文殊童子!在遠離一切過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體無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師利童子前作禮,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句。」「童子」象徵文殊菩薩已證悟諸法無變實相,安住於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法界中,故無有變遷,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義的文殊菩薩不生不滅的實相。如「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佛教裏的童子有六層含義:

第一: 童真入道
 童真行者,發心求法,故稱為童子。只有以內心最真誠、最熱情的赤子之心上求佛法,方可稱為童子。所謂童真,並不僅指身體上的童身,而是指永遠保持自性的天真活潑,一心向道,才稱童真。

第二:清淨無垢
 以童子表法表示修行人真正見道以後,顯發根本智,具足無漏功德,開顯自性中本具的無漏功德,所以稱為「童子」。

第三:戒行清淨
菩薩天真純潔,戒行清淨,充滿慈悲智慧,故以童子形容。如同嬰兒一般不曾被世間紛雜所染汙,才可以稱作童子。

第四:應機示現
菩薩法身無形,應機示現。如《普門品》中就詳細列舉觀音菩薩的三十二種化身。文殊菩薩曾多次在眾生面前示現童子相。「善財」為表達佛法應當儘早修學,也化現為童子身。

第五:啟發童蒙
菩薩啟發童蒙,依般若智而精進修學,故以童子比喻初學。在佛法面前,我等煩惱深重的凡夫猶如孩子一般,希求無上佛法的滋潤。

第六:童子地位
佛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證得初地或八地以上果位的菩薩,都可統稱為童子。因為菩薩是如來法王子故。一切補位菩薩如同君王之太子,必將承佛聖位,所以經典中常將精進修學的菩薩比喻為童子。
 

菩薩修到童子地時,充滿慈悲智慧,熱情和樂,內心純淨,所以在佛教典經中。常常以童子來形容菩薩,以表菩薩的純潔、天真、高尚、熱情、和樂的種種美德。
 
自古英雄出少年,兒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在眾多佛經中提到了善財童子、八歲龍女、妙慧童女、自在主童子、遍友童子、善知眾藝童子、德生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睒子童子、光明童子、聚沙童子等,他們具足清淨與智慧,並獲得成就,都是佛教中有智有為的少年,為兒童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