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无言

无言

2025年9月29日

一般的观点来说,人们的思惟是必先经过语言才表现,而说出的话则一定会发生作用,如做好事也一定有好报一?诗经、大雅、抑所说的:『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即是这个意思。

不过,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是可贵的,若大家都是怒不可遏,互相对治,这只会把事情弄糟,这时若能保持沉默,则可以让大家的思想冷静下来处理问题,像歌手张国荣所主唱,由许冠杰填词的歌曲沉默是金,就曾经极为流行:『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是以往的我充满怒愤,诬告与指责,积压着满肚气不忿,对谣言反应甚为着紧。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但觉有分数,再像以往那般笨,不抹泪痕,轻快笑着行。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所以有人说,人与人相处,有时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宋˙辛弃疾˙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一词中则说:『...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亦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意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无须多言,这又是一种无言的境界,只可意会了。

盛唐以下,佛法日渐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终维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禅宗。虽然禅宗已多少中国化了,但从维系佛法来说,对中国佛教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禅门公案,着重意会,不重文字语言,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可说是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中所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诃迦叶等所结集的;「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净知见。可见付嘱的,是结集的法藏,与佛法的如实知见;付嘱后人,要后来的护持佛法,以达成「正法久住」的目标。从此,「拈华微笑」,就被一般人看作是「禅源」,禅宗是从「拈华微笑」而来的,后来,甚至有「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华一事,谓之直提向上」的(『五宗原』序)说法了。

在印度,为了究明语言与对象之间的必然关系,像「正论派」就肯定知识(语言)是客观的显示。「正论派」主张以知识、推论、比较、圣知识等为真知识之来源,即所谓 「名实相应」。佛教则与「正论派」相反,否定语言与其对象间的必然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佛教连语言之机能也完全否定掉,因为佛教一直为了方便就使用之,佛教对语言的基本思想是,自从《般若经》以来,都认为一切分别是由于语言表现而有的,而这样被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虚构而无实体性的。于是经中主张所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即「一切法空」。佛教对于语言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认为各国的语言并不具有任何自立存在的本体,因为,所谓本体就意谓一切概念在外界必俱有固定意义的对应物,而从「无我」之观点上,就否定了一切概念俱有其所指涉对象的实际存在性了。

龙树的哲学,深受般若经典的影响,所以龙树也说任何名称或语词都只是一个不函蕴客观指涉的描述,而为「言语」所指述的对象也只是被虚构的东西,亦即只是「言语的假构」(虚论)。基于这种观点,龙树认为透过「言语」并不能使我们把握到任何真实的事物了,但若不能真正把握到个中奥妙,后果必然使得伦理乃至宗教上的一切失去了依归,而堕入虚无主义的陷阱。

佛教的中道实相,即「不二法门」,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维摩诘经》中讲到,文殊问维摩居士何为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对此,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段故事主要是说佛教的第一义谛,不二法是离语言文字的,是在众生的悟解和实行中,是不可以以语言文字来说明、描述的;然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佛教的不二法是不离文字相的。维摩诘居士默不作声,这其实是不言之言,不说之说。佛教里讲的文字并不仅仅指语言及书本上的文字,而且认为一切指称和启示都是文字,所以禅宗里有“溪声尽是广长舌”的说法,认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存在都在说着宇宙的真实义谛。如此看来,维摩诘居士当机不语,这岂不也是一种高明的表达形式。由此可知,第一义不是文字相,但又不离文字相。因为没有文字相,佛教的第一义也就不能让人了解了。这也就是《中论》中说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的意思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