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
文章
《法句經》欺負善良之人 招十倍之禍
「歐杖良善 妄讒無罪 其殃十倍 災迅無赦 生受酷痛 形體毀折 自然惱病 失意恍惚」《法句經》〈刀杖品〉

譯文
《刀杖品》主要講的是,不可使用刀杖傷害眾生,以及傷害良善、讒害無罪之人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段講述的是,毆打善良之人、妄加讒言陷害無罪的人,會招致十倍的災禍。而且這種災禍來得迅速,無法赦免,行兇者會在生前遭受劇烈的痛苦,身體遭受傷害。
同時,還會患上惱人的疾病,精神恍惚,意志消沉。這些都體現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旨在告誡人們要止惡行善,保持慈悲和善良的心態,善待良善之人。若施以惡行,會數倍地自食惡果。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念佛入靜時面前出現紅色的「離」與「積」字請開示
「離」是教你放下,離一切虛妄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如何離?心裡決定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不是真的要你離開相,相是離不開的。

「積」就是積結功德,你能離相,就是積結功德,所以離與積意思相同。這是好境界,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容易產生魔障。你念佛止靜時,出現任何境界,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要執著就是好境界。
資料來源:淨空老法師專集

甚麼是「八教」?
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為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

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後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為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分別諸法各別有礙名為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圓滿無缺的法門稱為圓教。藏、通、別、圓就是以從淺至深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從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教中的「八難」指的是甚麼?
八難是障礙眾生聞法修行的八種厄難,比如地 獄道、餓 鬼道、畜生道,在三惡道裏面受苦都來不及,就無有閒暇,沒有機緣見佛聞 法修行,這是三惡道的三種障礙。

再就是生到無想天,心思不動,他也不可能聞法修行,這叫長壽天難,這是屬於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壽命很長,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
第五難就是生到邊地,邊地主要是指北俱盧洲,壽命很長,一千歲,物質生活很富庶,也不會生病,也不會夭折,每天過得很滋潤,他就沒有出離之心,不能聞佛說法修行。
第六難是指人間的盲聾喑啞難,得人身了,但他是天生的盲人、聾子、啞巴,六根不具。尤其是盲聾喑啞,障礙他見佛聞法修行。

第七種是世智辯聰難,就是他六根具足,智商似乎也很高,反應很敏捷,邏輯思維也很發達,能言善辯。但是他都是屬於世間的知識技能的範疇,邏輯思維過強,分別心太重,所以他就對出世間的佛 法,對那種超然的東西往往就沒有感覺,他不相信,懷疑心很重。
第八種就是佛前佛後,生在佛前,生在佛後,沒有生在佛出世的那個時代。我們現在屬於佛後,釋迦牟尼 佛滅度之後,但幸虧還有末法,還有佛的遺教的存在。如果這個末法一萬年過去之後,佛後沒有佛 經、佛法的存在,那就更苦了。
圖片及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清涼溥澤 |《佛說四十二章經》: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裡則是更加詳細地闡明,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用功,一步一步走,開步怎麼走?要遠離女色。怎麼遠離?要把你的眼睛守好,不可以看女色。你眼睛不看女色,就不會打妄想。不要跟女人說話,就不會發生感情。 假若比丘,不能不跟比丘尼講話,或者不能不跟女居士講話的時候,則要把自己的道心把持好,要端正心念,去除邪念,才可以跟女眾說話。
「正心思念」,就是要起正當的觀想,怎樣觀想呢?則是「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我出家當比丘,住在五濁惡世,可是我現在要修清淨法門,要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
如果是女眾,是位比丘尼,則要把經文反過來,要把眼睛守好,不要看男眾,也不要跟男眾多說話。如果一定要說話,要想到我雖然出了家,我是住在五濁惡世,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汙,不要跟男眾多接近、多說話。不得已要說的時候,要正心息念。
比丘跟女眾講話,要正心觀想,觀想這些女眾都是我的家親眷屬,就不會起淫欲之念。遇見年老的女眾,想她是我母親;比我年紀大的,想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年紀小的,想她是我的妹妹;年紀很小的女眾,想她是我的女兒。如此觀想,當要和女眾不得不說話的時候,把她觀想成你的家親眷屬,是要度脫的女眾。你對你的家親眷屬,能生淫心嗎?不能。你要度脫你的家親眷屬,能生惡念嗎?不能。這叫做「正心思念」,只有這樣,才可以跟女眾講話。
相反,如果是女眾或是比丘尼,在不得不跟男眾講話時,要正心思念,觀想年老的男眾,像你的父親。比你年紀大的,像你的兄長。比你年紀小的,像你的弟弟。再小的,像你的兒子一樣。對於家親眷屬,應該生起度脫心,只有這樣才能跟男眾說話。
圖片及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那些生命中 善待我們的人
對於有恩於我們的人,我們有時因為習以為常,或是不以為然而沒有注意到對方的恩情。在欠缺對他人恩義的認識和感激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利益化」或「冷漠化」。

因此知恩、念恩、報恩就尤為重要。經典中指出下面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恩人」,在此略釋以下四類,以作參考。
第一類
第一類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我們生命、照顧和支持的人,比如父母,哺乳者、長輩等。
那他們具體有哪些恩德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就記載了母親的十種恩德,節選數種如下:
大地:十月懷胎期間,為胎兒提供安穩的依託,使其在母胎中得以孕育成長。
能生:母親懷胎期間歷經眾苦,生產時也遇到巨大的痛苦,這才將孩子帶到世間。
養育:母親照顧子女無微不至,時刻注意四季變換及冷熱風侵,讓孩子平安長大。
智者:母親通過言傳身教、故事講解等方式,引導孩子學習知識、增長智慧。
莊嚴:母親幫孩子穿戴整齊,使其外表整潔美觀;更以道德教誨塑造孩子的內在品質,使身心皆莊嚴。
教誡:母親用溫和的語言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遠離惡行,培養善良、正直的品德。
第二類
第二類是在我們困難時,幫助我們的人。
比如饑渴時給我們食物的人,遇到大火、水災等危難時救援我們的人,生病以後為我們治療的人等等。
第三類
第三類是幫助我們獲得利益安樂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師長。
經典告訴我們,師長對我們有五種恩德:
一、順法調禦,以愛教導
依據正法,以慈愛之心教導,而非強制或嚴厲責備。
二、誨其未聞,增廣知識
教導我們未曾聽聞的知識,幫助我們拓寬視野、增長智慧。
三、隨其所問,令善解義
根據我們的疑問進行解答,幫助弟子深入理解。
四、示其善友,樂於交遊
為我們推薦良師益友,引導我們結交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
五、盡其所知,誨授不吝
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不藏私、不吝嗇。

第四類
第四類是在我們生存或發展過程中,給予支持、陪伴,與之同喜同憂,或是在困難時不離不棄的人。
別吝嗇表達我們的感謝,既已知恩,便應報恩。
佛教中關於報恩一般遵循以下3種原則:
受恩常念、小恩大報、盡力報恩。
其實,生活中有恩於我們的人遠不止於本文所述四類,而對於這些恩人,千萬別吝嗇表達我們的感謝。
誰是你生命中的「恩人」,他做過哪件讓你印象深刻?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有錢是福報 無錢是智慧生活 不如意是業障嗎
有位居士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現在我學佛已有兩年多,過去的種種我覺得很愚癡,老是追求錢,我賺了還不算少,現在我學了佛,師父您看我的錢該怎麼辦呢?」

我告訴他說:「錢,並不等於有,也不等於無。一個窮人窮得一文不名的時候,如果他心中想有錢,做夢也夢到錢,那還是心中有錢的人;相反的,如果他在銀行裡和事業上有很多錢,可是心中沒有執著錢,這個人的心中,是沒有錢的人。」
先師東初老人曾告誡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錢,銀行存錢,頭腦裡無錢。」有錢是福報,無錢是智慧。佛法講「有」,是指心中執著;講「無」,是指心中不執著,並不是說「無」就什麼也沒有,說「有」就有很多東西,不是這樣的。(聖嚴法師)
資料來源:峨眉山佛教

素食者血糖管理策略
素食者的飲食選擇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若未能適當挑選食材及合理搭配,容易出現血糖波動的情況。為了協助穩定血糖,建議素食者在規劃飲食時,優先考慮以下原則:

素食者在控管血糖時,飲食內容和身體的代謝反應息息相關。由於素食餐點多以穀物、根莖類及豆類為基礎,若忽略食材的多元與均衡,可能導致進食後血糖大幅波動。因此,選擇高纖維、低升糖指數(Low GI)的食材組合,是協助血糖穩定的關鍵所在。
高纖維飲食在血糖管理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膳食纖維不僅能延緩胃排空與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從而減輕胰島素分泌的負擔,還有助於降低餐後血糖峰值並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例如,燕麥、糙米、地瓜及各類豆類均含豐富可溶性纖維(Soluble Dietary Fiber),這類纖維在腸道內可形成高黏稠度的物質,有效減緩醣類進入血液的速度。
高纖蔬菜有助穩定血糖
特別是高纖蔬菜,對於穩定血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水溶性纖維能進一步在腸道形成凝膠,抑制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進而協助維持餐後血糖平穩並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推薦日常攝取如秋葵、蘆筍、花椰菜、菠菜、地瓜葉、青花菜、芹菜、胡蘿蔔及甜椒等高纖蔬菜。這些蔬菜富含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 多酚、植化素(Phytochemicals)和維生素C,有助穩定血糖並促進健康。
建議素食者於每餐搭配一至兩份高纖蔬菜,並與其他低升糖指數(Low Glycemic Index)的食材組合,有效協助維持血糖平穩、減緩血糖波動,並進 一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蛋白質的攝取亦是穩定血糖的重要因素。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毛豆、堅果 等,不僅能增加飽足感,還能透過刺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與胰島素分 泌,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代謝。此外,蛋白質與脂肪共同攝取可延緩胃排空, 進一步穩定血糖曲線。
健康脂肪如酪梨(牛油果)、亞麻籽油與核桃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調節細 胞膜流動性與胰島素受體功能,提升葡萄糖進入細胞的效率。脂肪亦能延緩碳 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降低餐後血糖上升幅度。
在碳水化合物的選擇上,素食者應控制每餐碳水化合物比例不超過總熱量的 45%,並優先選擇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與複合性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來源。抗性澱粉如冷藏馬鈴薯、綠香蕉與糙米,具備抵抗小腸消化 酶分解的能力 ,進入大腸後被益生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於改善胰島 素敏感性與腸道菌相。
此外,微量營養素如鎂與鉻在葡萄糖代謝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鎂參與胰島素訊 號傳導與葡萄糖轉運蛋白活化,可由深綠色蔬菜與豆類攝取;鉻則有助於胰島 素受體活性,常見於全穀類與堅果中。

總結而言素食者若能掌握高纖及低升糖指數飲食(Low GI)原則,搭配足量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並注意微量營養素的補充,可有效穩定血糖並改善胰島素代謝功能,降低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結論與建議
素食者若能科學規劃飲食內容,適時補充關鍵營養素,並結合規律運動,將有助於長期維持血糖穩定,進而優化整體健康狀態。建議素食者應定期進行血糖 指數監測,作為調整飲食結構及控制血糖的重要依據。
在飲食選擇上,應優先攝取高纖維且低升糖指數(Low GI)的食物,並搭配足 量植物性蛋白質及健康脂肪來源。同時,補充如鎂、鉻等微量營養素,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及穩定血糖,從而降低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風險。透過結合營養學的科學原則與實證建議,素食者可有效促進身體健康、從而降低相關慢性疾病的威脅。
作者:方麗影博士
現任香港食品創新科技中心(科學園)項目總監,專注推動健康食品研發、食品安全技術及行業創新。她積極參與政府委員會、專業評審及傳媒教育,並著有《越食越安心》、《食安解碼》等食品安全科普書籍,致力促進食品科技發展與公眾知識普及。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