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
文章
消除幾種不必要佛教的誤解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科學而非反科學,佛教是積極入世而非悲觀出世,佛教是務實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談玄理, 佛教是否定宿命論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和不主張焚燒紙庫鍚箔 ,佛教信眾並不一定要出家或持素。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隨佛草木生 那些與佛陀結緣的植物
佛教不僅重視心靈修行,也極為珍視自然萬物。許多植物,在佛教經典和故事中,承載著深厚的象徵意義。它們或為佛陀坐下之席、或為清涼療愈之藥、或成為佛陀圓寂前最後的供養,亦有枝葉低垂,見證三藏初成的歷史瞬間。
吉祥草 佛陀坐下的「覺悟之席」
吉祥草,又稱上茅、吉祥茅等,是一種生長於濕地或水田的草本植物,高約六十釐米,莖葉挺直,叢生而密。自古印度起,它便被視為神聖之物,常用於編織草席,鋪設於祭祀場地之上,以承載供品,寓意清淨與敬意。
修行人也常用吉祥草編成坐墊或臥具。其葉緣鋒利,若身心放逸便易受割,故可提醒行者警覺自持,不生懈怠。相傳釋迦牟尼成道之前,吉祥長老曾獻上此草為坐具,佛陀即於其上入定,最終證得無上正覺。自此,吉祥草不僅象徵覺悟之道,也被譽為「聖草」而流傳千年。
優屍羅草 沁涼夏日的香藥
優屍羅草,原產喜馬拉雅山麓,屬蜀黍類植物,後廣泛分佈於恒河流域、高原及熱帶地區。其根部香氣獨特,被列為佛教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在印度酷熱的夏季,修行人會將其根莖研磨成粉,塗抹身上以防中暑、緩熱安神。《正法念處經》亦提到:「見比丘僧以扇佈施,令得清涼如優屍羅。」不僅象徵身心清涼,亦寓修行人心境之寂靜清明。
檀耳 最後的供養
檀耳是指生長于旃檀樹上的木耳類植物。佛陀入涅盤前的最後一餐,即是接受鐵匠周那供奉的檀耳。據《長阿含經》記載,佛陀曾帶領比丘僧團赴周那家應供,席間對周那說:「你將這檀耳全留給我,其餘食物分給大眾。」飯後不久,佛陀便覺背部劇痛,卻勸阿難說:「若世人因我食此檀耳而入滅,責怪周那,那是錯誤的。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
應當這樣讚歎周那:『周那設食,今獲大利,得大果報。』」此言不僅體現了佛陀悲智雙運,也令檀耳在佛教供養中,被賦予了深沉的慈悲象徵。
七葉樹 三藏流布的見證者
七葉樹,又稱桫欏,是一種高大常綠植物,葉如星芒,每片由七小葉組成,果實細長莢。
相傳佛陀圓寂後,五百位弟子在門前種滿了大七葉樹的七葉窟中集結,由阿難、優婆離、迦葉尊者主編,歷時三月,首次結集佛陀教法,分為「經、律、論」三藏。七葉樹也因庇佑法會而被尊為「法藏之樹」,象徵佛法根深葉茂、代代相傳。
佛教中常說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看似平凡的草木
也因與佛陀、法義相遇
成為信仰與修行的象徵
草木無言,卻伴佛同行
供佛一草一葉,皆是深深法緣
願我們在日常之中
也能用一顆敬畏心
感受自然的清淨與慈悲
圖片及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夫妻、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湣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損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應從佛教徒的立場、從將來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場來認識婚姻和家庭。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都能虔誠供奉一尊觀音菩薩,從此這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你們共同修行的道場。供奉觀音菩薩有二種意義,一是學習、模仿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觀音菩薩那樣慈悲,夫妻還會吵架嗎?還會打小孩嗎?還會棄父母于不顧嗎?還會對朋友不忠誠嗎?不會的!第二種意義是,菩薩的確是有感應,當在有困難、有麻煩時,要以佛菩薩為模範,同時祈求佛菩薩給予力量和信心,讓你們在平順中共渡一生。夫妻雙方同床異夢、意見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觀音菩薩的保佑下,互相調和,彼此包容。
以家庭的淨化 提升人品 淨化人間
淨化人間要從淨化家庭開始,也就是要從建立佛化家庭開始。以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為我們學習的重點。提升自己,淨化家庭,進而影響周遭的親人、朋友,再擴及社會,達成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建立婚姻的共識。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從兩個人結婚時開始,就是一個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須要建立婚姻的共識,那便是彼此關懷、彼此尊敬、彼此體諒、彼此禮讓、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這才像是互為同修的菩薩,互為善友、互相提攜的佛化婚姻。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於情緒的低潮,現出消極、無奈、孤單寂寞、驚恐失望的時候,你應該鼓勵他(她),這就是互相關懷。
釋尊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來的佛。所以要尊敬對方,即使對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認為這是助你成長的逆增上緣。這不是教你逆來順受,而是在無法避免的情況已經發生的時候,就要學習接受事實,並且由衷地感謝一切助你成長的各種因緣。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一定要調整自己,時時以尊敬、尊重的態度,來與對方相處,視其為未來佛、現在的菩薩。互敬、互重,此種方式,對家庭生活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庭問題的發生,是來自夫婦雙方不能相互禮讓。
懷胎之教育。結婚後,有不要孩子的權利,如果僅為自私,便是不負責任的想法,也是拒絕成長的觀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會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生養兒女是多麼的不容易!從懷孕到生產,從生產到小孩上學、結婚、成家,成家之後,還要幫他立業,牽腸掛肚,萬般呵護。沒有孩子,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也很難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但現代的社會,不論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結婚之後,非但忽略了雙親的奉養,還因忙著事業,而把小孩交給父母去「含飴弄孫」當褓母,這是顛倒了。
佛教非常重視胎教,《大藏經》中有關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薩處胎經》,二、《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三、《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孕婦懷胎的時候,要作如此想:這是菩薩來入胎,懷的是一尊小菩薩。千萬不要認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來就好了」,如果你認為那是小鬼,他真的會變成小鬼;如果你視他為菩薩,他會是個菩薩。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懷孕時,心中常念觀音菩薩,多看觀音菩薩像,經常觀想菩薩慈祥的面容,對胎兒很有用;我們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想要生氣的時候,就趕快念觀音菩薩。懷胎時,不可以暴飲暴食、生活不正常。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情及心理現象,都會對胎兒產生直接的影響。丈夫們可能認為胎教僅是母親妊娠中的事,跟做父親的沒有關係,其實你的身心狀態會影響到你的太太,也就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奉行十善
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只是獨善其身,實在並不足夠,還要進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積極行善,以達到利益社會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應進而奉行十善。
十善的內容
十善可以分為身、語、意三大類,現在說明如下:
甲、身三善:
〈一〉不殺生 除了不直接或間接殺生之外,還應該盡力保護所有的生命。
〈二〉不偷盜 除了不貪財、不盜竊之外,還應該積極救濟貧困,孝養父母,供養三寶。
〈三〉不邪淫 除了節制過份的情欲之外,應該多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多看題材健康的書籍和電影,以培養高尚的品格。
能夠實踐身三善,自然會愛護眾生,成為一個行為端正,可以信賴的正人君子。
乙、語四善:
〈一〉不妄言 除了免說謊及作誇大的言詞以外,還應該把自己的學問知識乃至佛教的道理為人宣講。
〈二〉不綺語 即是不說無意義、戲弄別人的話;而要說恰當、讚賞和鼓勵別人的話。
〈三〉不兩舌 即是不挑撥離間,也不搬弄是非,不揭發別人的私隱;而要化解仇怨,多說彌補感情的話。
〈四〉不惡口 即是不詛咒別人,也不用惡毒的話去罵人。說話的語氣要溫和,勸導別人要婉轉。能夠實踐語四善的人,自然會說話出自真誠,使人樂於信賴,得到裨益。
丙、意三善:
〈一〉不貪 即是不貪非份的財物,甚至對名、利也不貪戀,培養樂善好施的性格。
〈二〉不嗔 即是心中不動怒,不懷恨別人,進一步對人要寬恕,要有慈悲心。
〈三〉不癡 即是心不愚昧,不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起顛倒錯覺。待人處事,要有冷靜的頭腦。能夠實踐意三善的人,自然會大公無私,有容人之量,懂得分別是非邪正。
十善和十惡
實踐十善的人,現生固然得人尊敬,來生更得人、天樂果;行十惡的人,現生令人憎厭,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總之,行十善,對人、對己、對今生、對來生都有益處。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甚麼是「淨土法門」?與中國佛教有甚麼關係?
淨土, 是相對于六道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來說的, 即佛、菩薩所處清淨莊嚴的世界。 我們由於煩惱未斷, 受著業力的牽引, 因此不斷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所居住的世界充滿了不圓滿和種種的災難和不幸﹔而佛、菩薩既然已經斷除煩惱, 自然會感召到清淨莊嚴的樂土。 由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因此在茫茫的宇宙裡, 佛和淨土的數目也是不可勝數。
清淨, 是佛教所強調的最理想存在境界, 這可分成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身、心的清淨;一是我們所處的環境 ── 世界的清淨。 由於修學小乘的人強調厭離世間, 偏重自己斷除煩惱, 獲得解脫, 因此只能做到身、心的清淨;修學大乘的人卻截然不同, 我們不以自己的解脫為滿足, 強調要本著慈悲的精神去度化眾生。 然而要度化眾生, 便要連帶為眾生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樣才可以確保眾生在安樂、清淨的環境中安心修道。因此提倡講求投生他方世界的淨土法門, 是非常自然的事。
在印度, 成立一個教派去提倡念佛的情況並不普遍;但流傳到我國, 便變得甚為興盛了。 在東晉時, 先有慧遠法師在盧山東林寺結社念佛, 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 成為淨土宗的初祖;其後又得到北魏的曇鸞法師、隋代的道綽法師、唐代的善導法師等高僧的大力提倡, 使念佛的風氣普及到全國各地;再輾轉影響到韓國和日本等大乘佛教的國家。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如幻觀 | 止惡生善隨緣度
「隨緣」二字,我們于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可究竟甚麼是「隨緣」呢?也會有人慣將「隨緣」解釋成「躺平」和「隨便」,事實果真如此嗎?若想隨緣,就要認識緣;要是不能認識緣,我們所說的隨緣,只不過是戲論。
佛法上的「緣」,是因緣果報,有因有緣方有果。「單因不立,獨緣難成,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好比我們耕種田地,種子是因,其他促成種子成長的條件,包括土壤、陽光、雨露等就是緣,而所結成的果實就是果。只有種子,或是只有其他種種外在條件,都不能結果,這就是「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認識了「緣」是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起,自然也就知道「隨緣」是隨順因緣,而不是隨便,不是無所謂,不是躺平,不是糊裡糊塗,不是愛咋咋地,而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確的事,在果上知足無求,坦然對待。
但也要明白,隨緣,是隨順善緣,而不是隨順惡緣。要修學讓苦止息、讓樂生起的因緣,要不斷地累積廣大的善法因緣,不斷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緣,就像四正勤一樣——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
法量大和尚說:「隨緣並非隨心所欲地放縱,也不是任性妄為地行事,更不是消極地聽天由命或空想等待。隨緣是生命覺醒後的智慧體現,是對因果深信不疑的洞達之境。它意味著能夠明辨善惡並做出正確抉擇,是恥惡欣善的勤勉勇敢之舉,更是有著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心境。
當我們真正理解隨緣的內涵時,便不會在生活中盲目行動或消極等待。隨緣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各種境遇時,既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又能積極地做出努力。
深信因果使我們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後果,從而更加謹慎地做出選擇。明辨善惡讓我們堅守道德底線,朝著美好的方向前行。恥惡欣善則激勵我們不斷努力,摒棄不良行為,追求善良與美好。而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讓我們專注於過程,不被結果所束縛,以更加從容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起伏。」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所言:「智慧識達故,止惡生善隨緣度,順逆如觀戲。」隨緣,從來都不是被動消極,不是不思進取,而是正觀緣起,智慧抉擇。
在人際關係上,接納自他不同,不強求改變對方;在事業目標上,全力以赴,但不過分焦慮成敗;面對逆境違緣時,將困難視為修行的契機,而非抱怨命運……在現實生活工作中,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了知一切皆是依因待緣所生,唯求自利利他之行,無住生心,知足感恩,謙和包容,恭讓慈愛,祝福一切。
正如大和尚開示所言:「知足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頭活水,是照見緣起表像的智慧結晶,它消融苦難如春日化雪,轉化逆境若秋月盈虛。智者馭心端行,勤勉向上,馴伏驕奢如馴烈馬,淬煉苦寒若臘梅幽香,在禍福流轉間識得方向,遇逆不餒,逢順不湎,始終以澄明之心照見緣生緣滅,使生命之舟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習得性無助與健康
Martin Seligman花了很多精力研究習得性無助,研究人員發現,無助感可以是學習得來的。原本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組中的狗只在籠裡面受到痛楚但不會造成實際傷害的電擊(我明白這樣已經夠殘忍!),他們在籠裡面無論怎樣走,也沒可能避開電擊的痛楚。控制組中的狗只則沒有接受過電擊這個過程。
然後,實驗人員將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狗只,放到一個新的籠裡,這個籠中間有一個通道,可以通到對面沒有電擊的地方。當電擊開始時,控制組的狗只在籠裡亂跑,意外中穿過通道及障礙物走到無電擊的地方,幾次之後,當電擊再來的時候,牠們更快捷地逃到安全的地方,代表著牠們學到了逃跑。可是實驗組呢?牠們伏在地上低鳴(好可憐哦!),放棄逃跑,即使實驗者慫恿牠們穿過通道及障礙物逃跑,牠們仍無動於衷,牠們認為逃跑也是白費氣力的,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其後,Seligman將實驗應用在老鼠身上,並研究習得性無助跟身體健康的關係。他將腫瘤細胞注射入老鼠上,根據過往數位,這個份量的腫瘤細胞大約會有半數老鼠死亡。然後他將老鼠分為三組:無法逃避電擊組(即上述的實驗組,習得性無助組)、逃避電擊組(即上述的控制組)及無電擊組。實驗人員發現,習得性無助組的生存率最低(只有27%);無電擊組的生存率則與過往數據相若(54%);而能夠逃避電擊組的生存率則最高(63%)。由此可見,似乎習得性無助在不自覺之間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這些實驗很殘忍嗎?是的!我們當父母的有這樣殘忍嗎?
當我重新審視這些實驗的時候,我想起近日網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個為孩子慶生的生日蛋糕,上面寫著類似的說話(都怪我沒有即時截圖,現在忘了)「直至世界毀滅,你都要做練習」,然後有多本練習簿在蛋糕上,照片背面也有男孩的身影,從他的表情,我明白了在人類身上,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我們在管教的時候,是一言堂嗎?很多父母都投訴孩子會訴價還價、會「駁咀」,但原來,能討價還價,可能也是「逃離電擊」的一種方法!如果孩子無論怎樣做,都逃不過父母安排的命運,這樣除了習得性無助之外,原來可能還會影響健康呢!所以,父母在管教時,宜跟孩子理性討論,而非單向地一言堂,要求孩子盲目跟從。
在活佛師尊慈語【逆境才能迎風而上】中曾提及到,當你處在順、逆環境當中,都要能懷著反省的心,省思自己的病根所在。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我們遇到逆境,記得不要放棄希望。放棄希望不單止等如肯定沒有希望,還會影響健康呢!所以,在逆境,要抱有希望,然後跟逆境鬥長命!
作者:程衛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瞭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多運動做禪修 提升耐痛能力
人的耐冷及耐熱能力可訓練出來,例如消防員的長期工作環境訓練,令他們可在高溫火場內保持意識清醒,進行大量需體力的工作,救急扶危。至於耐冷,便不得不提莊子老師推崇的冰人呼吸法,透過培養個人耐冷能力,強化心智與身體健康。既然人可以訓練出耐冷耐熱能力,這更何況是耐痛能力呢!其實提升個人耐痛能力,有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種:無視痛楚 提升抗痛能力
自小有運動習慣的朋友,必遇過大大小小傷痛,而這些痛的體驗,會強化個人面對痛楚出現時的心理質素。直接說,就是不再憂慮,繼而對痛無視,間接提升抗痛能力。相反,人沒經歷過痛,在遇到痛楚時,很易處於憂慮狀態,這種負面情緒,有機會在心理上將痛楚倍大化。另外,經常運動可強化肌肉纖維,增加骨質密度,有效預防身體受傷。
第二種:進行禪修或靜觀訓練
強化耐痛能力方法是進行禪修或靜觀訓練,將思緒從集中思考「點解咁痛」、「有乜方法先唔痛」、「真係好痛呀」等一系列問題抽離,轉移集中專注於其他地方,即是訓練自己無視痛感。莊子老師於香港大學進行疼痛研究時亦發現,只要進行14日靜觀訓練,參與者的疼痛感覺便可下降。所以,有意抗痛朋友,除了食藥,心靈上的內在訓練,亦可嘗試。
其實「靜觀」(Mindfulness)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若撇開其教義,純從修習的形式來說,這絕對是一項普適性極高的心理調適法。
作者:莊子老師
治療痛症的經驗逾十五載,擁有一個博士,兩個碩士學位(其中一個為香港大學佛法輔導碩士)。
曾幫助多位職業運動員、脊椎慢性痛症解決痛症問題。 有鑑於現代醫學未能「長治久安」,近年除了個人禪修之外,亦研究佛法中的「腦科學」和「身心靈醫學」,期望我們能一同解決三毒五慾所衍生的煩惱。


菩提
片語

證嚴法師
要學佛,
非在人間不可,
因為人間有苦有樂,
有善有惡。
大家用愛累積『善』,
就是人間最富有;
貧與富,
不是在有形、有數字,
最重要是在無形、無數字,
那就是『心』。

釋延惠法師
繁華三千,
看淡即是浮雲。
世間皆是虛妄相,
浮生不過夢一場。
把塵世看清一些,
把人際看淺一些。
把得失看淡一些,
把成敗看開一些。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六祖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出自六祖慧能的偈,讓在寺院打掃、求學佛的慧能,盡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及頓教法門。
一天,五祖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要大家用智慧發表見解,若有悟得佛法者,會將衣缽傳給他。其中弟子神秀是當時被公認為最熱門的六祖人選,神秀趁著深夜人靜,在走廊壁間寫下此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後,認為雖未見性,但若依此偈修行,至少可免墮惡道。不識字的慧能在聽到此偈後,便請人幫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
五祖怕慧能鋒芒太露會招來事端,立即將此偈擦去,說︰「此偈未見性」。
然後漏夜向慧能講解《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他,為避免弟子們的不滿,更親自送走慧能,囑咐他潛居,直到時機成熟,才出來傳法救人。
十五年後,六祖慧能才正式落髮受戒,成為禪宗一代宗師。

聖嚴法師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
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
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
飲食要節制,
作息要正常,
情緒要平和,
物用要淡泊。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點讓大家參考:
第一、飲食要節制:
人類色身的維持是靠著飲食來滋養,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有的人喜歡三餐外,再加下午茶點、消夜,也有人為了保健,食用各種補藥,如此吃得過多、過好,營養過剩,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時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此即以節制飲食來養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時要養成生活正常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賺錢,生活顛三倒四,步伐不規律,時間久了,生理時鐘自然也不堪負荷。
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壽?因為他們活得健康,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須有規律,該是上班的時間就專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緒要平和: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所以想要健康,對自己的情緒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掛礙、憂愁,得失計較,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
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之一,就是「憂鬱症」,憂鬱症與個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情緒平和時,除了身體能釋放良好的能量與產生新細胞外,也會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體自然會健康。反之,情緒不平和時,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細胞,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傷害身體。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裡,衣食享用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浪費。如我們出門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沒有必要用太好的車輛,因為太好的車子,除了須天天照顧、保養,出外也怕弄壞,更怕被人偷了去,總之有很多的掛礙。假如能淡泊一點,節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摘自《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正果法師
信實有,就是忍義
信有德,就是樂義
信有能,就是欲義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
《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淨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
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
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
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淨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
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
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淨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
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甚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
摘自《正果法師.人間佛教寄語》

徹悟大師
蒲團瞌睡正酣濃
忽報春光歲裏通
鞭起泥牛急著力
一犁耕破古長空
—— 淨土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1741--1810)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立春日,擊鼓驅疾迎春是一項吉祥的習俗。今天,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代表鼓聲,持誦菩薩聖號,以此祈願人人安康!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印光法師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
須善設法。勿立定期
勿認定地,勿議定物
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
── 印光法師
【注釋】應當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須阻止他人吃肉?為了實現放生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印光大師認為,買來貨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樣,必須妥善安排,尋找方便法門。不要確立定期放生之約,不要只在固定地點放生,不要規定必須放生某物,應該隨順機緣,機緣到時買來放生,所放生靈也能獲得實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時間放生,只在固定地點放生,指定必須放生某物,只會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這類活物,只能適得其反。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 ── 復念佛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