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略談佛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春節習俗
春節有著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習俗也是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最為豐富的,每一項都寄託著人們對於未來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破·地獄》與佛學的人生八苦
痛除有身體上的關節痛,亦有情緒內心的痛楚不快樂。一直希望「為世界創造無痛苦條件」的莊子老師,近年亦開始研習佛學,修讀港大佛學輔導碩士課程,希望從佛學中找到舒緩身心痛楚的良方。早前就看了《破·地獄》現在便和大家分享進修時學到的佛學知識。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菩薩既以菩提圓滿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為效。而一切諸行皆依實相無相理以修,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這無相理觀,破除無始時來我執法執,乃能修佈施等六波羅密多。由這種種必需條件的因緣關係牽聯合集,乃能進入菩薩的深位。
五停心觀,對治負面情緒?
我的女兒在外很害羞,對人甚至不打招呼不開口說話。我對她說,媽媽直到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人群中很輕易就會社恐臉紅。但為什麼媽媽後來會成為幕前,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主持人呢?
【十大經典佛語 你能悟透多少?】
「諸行無常」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意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因為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短暫的。我們常常執著於某些事物,認為它們會永遠存在,但事實上,時間會改變一切。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經教嗎?
禪宗初祖達磨大師,在向二祖慧可傳法時說:「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輾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這是《景德傳燈錄》的記述。
《法華經》中的窮子喻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講。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中說佛陀因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教授我們成佛的方法,以種種譬喻,開權顯實,宣說竟圓滿的一佛乘妙法。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佛說慈悲,大概很多人就誤會了你必須要有無限的愛心,無限的付出。積德行善固然是好,但要知道自己的出發點,否則像很多事情一樣,為做而做,變成一種盲目的責任,甚至負擔,就失去意義了。
佛法四種層次的「信」
一般人由於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家庭不和諧,或者是情感、事業上的問題……東求西拜,逢廟燒香、見像磕頭,求恩主公、土地公、媽祖保佑,能夠滿自己的願望,將來還願,或是修寺廟、或是給神明塑個金身……這是一種初期的信仰,稱為「初信」。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接納與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能突出這理念的重要。
太虛大師:菩薩的資糧
菩薩既以菩提圓滿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為效。而一切諸行皆依實相無相理以修,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這無相理觀,破除無始時來我執法執,乃能修佈施等六波羅密多。
為甚麼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
說起《金剛經》,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聞,佛弟子中歡喜持誦、學習這一部經的,就更不計其數了。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嗎?
法會儀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門,讓佛友們通過體驗完整的儀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在法會中,念誦不同的咒語,除了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也是為了能放下妄想和煩惱,讓光明進入內心。
榕園晚晴 | 嗔心甚於猛火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今生後世遇見的人事,都不喜歡見到他。」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種束縛?
戒律的由來,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但絕不是誰刻意想出來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在佛陀成道後第五年,僧團因當地的饑荒面臨困難,比丘須提那子帶領著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鄉去乞食。
佛教談死亡之臨終與喪葬
有學者將佛教的喪葬儀式,依功能分為二:一是福佑亡者,使他們免於受前世所造業果所苦;一是加護生者,使他們免於受到惡靈或亡魂的干擾。
佛教「中道」與儒家「中庸之道」之別
佛教的「中道」與儒家的「中庸之道」,雖然兩者在字面上相似,且都提倡不偏不倚的生活態度,但在本質與應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什麼是般若?淺談佛教的智慧
在佛教的「六度」修行中,般若被比喻為「眼睛」,它就像燈塔一樣,指引著其他修行方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而般若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為如果沒有般若的引導,其他的修行就像是盲目的行動,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因此,經典中提到「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之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於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出生在新州。惠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耳根圓通的觀世音菩薩
參禪學道的人,一開始可能會覺得與道相去甚遠,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則觸目皆是道。人若是迷於表相,妄自分別、執著,就無法洞察世間的實相,即使真理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也像是阻隔了重重山河般的遙遠。
定慧難等持 是修行的常態
常有一句話,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個理大家都明白,但實際操作起來,這是極其難的一件事情、一個修為了。但實際上我們是,一旦以出世的心,所謂做入世的事的時候,往往心也跟著入世了。
虛雲和尚:念佛與參禪哪個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純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呂岩洞賓
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于長安的一家酒肆裏遇見了鐘離權(漢鐘離),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聞思修中開智慧 能離煩惱得安樂
《法句經》是法救尊者集錄諸經中佛陀所說的偈頌而成的經典其行文平易簡潔,間雜巧妙譬喻是佛道入門的指南。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鍊,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
何謂「六根清淨」? (下)
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 ──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