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訂立的「不殺生」戒,源於對生命的尊重,最初僅是對人而言,但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殺生戒被擴大到不殺動物,甚至不毀損植物。不殺生戒被解釋為不斷絕一切生靈的「命根」,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令其享盡天然的壽命。
植物屬於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動物和人類則為六根具足。不殺生戒還要求我們做到「不叫他殺」或「見殺隨喜」。在《如法經》(DhammikaSutta) 中,佛陀說:「不應殺生,不應該指使他人殺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生,不向一切生靈施暴。」
佛教對於生命的尊重,可以從僧侶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佛陀住世時,有「放生器」的設立,規定比丘日常的用水,須以濾水袋過濾,把所濾得的小生物,放置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將這些小生命送入河川泉池。佛陀告訴阿羅漢們,在喝水時不要用神通觀看,否則會看到水中的微生物,為了不忍心殺害牠們而不飲用食水。受了「不殺生」戒後,不可殺害害蟲如蟑螂、螞蟻或蚊蠅等。雖然我們知道這些害蟲會傳播疫病,但我們可以做的是用盡任何方法來避免受到這些蟲蟻的傷害,但不可以主動地殺害牠們,這一點在我們受戒前是要想清楚的。
我們可以用蚊怕水,穿上長袖衣服,也可以驅逐這些蚊蟲,但不可以把蚊打死,因為要完成這個殺戮行為,我們是一定會動瞋念的,而守戒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要讓這些負面情緒有生起的空間。不過當我們患病時,若是因為細菌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我們還是要遵從醫生的吩咐的。受了「不殺生」戒後,不可以墮胎,就算胎兒有任何缺陷。在生命受到威脅或為了保護別人的生命時,都不可以犯戒,這就是佛教不會有戰爭的原因。
殺生的惡報極大,在佛經中時常提及,如《分別善惡報應經》中說出,殺生有十種惡報:
一、冤家轉多
二、見者不喜
三、有情驚怖
四、恆受苦惱
五、常思殺業
六、夢見憂苦
七、臨經悔恨
八、壽命短促
九、心識愚昧
十、死墮地獄
殺報的惡業如此可怕,對於篤信「因果」的人來說,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的。
佛陀勸勉世人不殺生,並不單從因果利害關係著墨。佛教著重修「心」,知道人的煩惱,身心所受的病苦,都與心靈健康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殺」的念頭和感受,是極端的負面情緒,對身心有害而無益,而所經歷的「殺戮過程」,會反射投影在作業者的心靈深處,做成傷害而不自知。這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道理,現在是時候讓大家醒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陳醫生中學時皈依上樂下果法師,1991年於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受明灌頂,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貝瑪諾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讀時,曾創立「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並擔任第一屆主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