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榕園晚晴 | 嗔心甚於猛火

作家相片: 香港佛友會香港佛友會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今生後世遇見的人事,都不喜歡見到他。」





弘一法師摘抄《佛遺教經》中的這一句偈語,是佛陀開示眾比丘時所說。這一句偈子後文,佛陀告誡眾弟子——

 

「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應當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還要猛烈。所以應當堅持進行防護,不要讓它趁機會進入到心裏面。搶劫各種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於五欲當中,不是修行的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產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卻在心裏懷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應該了。好比一片清涼的白雲當中,卻忽然打起了霹靂閃電,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嗔心過患無量無邊


嗔,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謂嗔心所?《成唯識論》曰:「雲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對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眾生,輕則詬罵,重則損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執而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凡是違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悅,進而忿恨惱怒,暴跳如雷。當嗔心生起,就算身體不動,內心還是惱熱焦躁、無法安定。


嗔心給我們帶來的過患無量無邊,「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故此,若一個人內心的嗔恚不現起,「歇即菩提」,讓這顆狂心安下來,才能獲得現前當來的清涼自在。



摒棄嗔恚心靠「離嗔」和「行忍」


那麼,如何做到摒棄嗔恚心,內心止定?


一為「離嗔」,內心息嗔,須增智慧,我們要善觀緣起,懷大慈悲心。當我們善觀因緣時,對事物的變化、增長、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進而做到不因我執而起種種貪嗔癡念。此外,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不僅要注重自己忍辱離嗔,還應謹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這便需要我們懷著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時時刻刻常懷慈悲仁恕之心,對於別人的煩惱苦痛,即能生起體諒與同情,更不會在言詞上予人難堪,在行為上予人傷害,在態度上予人敵視。如是行之,即可謂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經》中云:「見怒能忍,是為梵行。」我們要安忍於種種逆境、辱境,對於一切外境變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變化而讓內心隨之起伏波動,調伏自心,讓自己的內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對一切境遇輾轉。

 

離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觀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緣起自性,起正知見,止惡修善,自他饒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樂之道,定然能夠獲得現前當來的無上清涼。

 



資料來源:六榕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