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雖然它僅有260個字,卻能涵蓋從人間到宇宙的智慧與道理。這部經典的全名是《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的「般若」意指超越知識與智慧的覺悟。「摩訶」則代表著廣大與無邊,而「波羅蜜多」則是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象徵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
《心經》最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最早的漢譯版本是後秦鳩摩羅什在公元402年的翻譯。然而,最廣為流傳的版本則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以他取經的堅毅精神,經歷了種種艱辛,將這部經典帶回中國,並以簡潔明瞭的文字呈現佛法核心的智慧。這使得《心經》成為中國乃至東亞佛教文化中最常誦持和傳誦的經典之一。
玄奘大師年少時便對佛法有著深厚的興趣,十三歲時,他便立志出家。然而,由於當時的唐朝規定,必須年滿二十才能正式出家,因此玄奘被考官拒絕。雖然如此,他仍在佛教的門外苦苦求道,並以自己的堅持感動了主考官鄭善果,最終得以破例出家。
玄奘大師的求法之路並不止於此。隨著他對佛法的研讀,他發現中國當時流傳的許多佛經譯本存在諸多不精確之處,無法完全體現佛法的精髓。於是,他立志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親自學習梵文,尋找佛教經典的原典。在西行取經的過程中,玄奘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他曾在沙漠中行走四天四夜,滴水未進,甚至想過放棄,但他的決心卻讓他毅然前行。他曾發下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這樣的堅定信念,最終幫助他克服重重困難,抵達印度的那爛陀大學,並在那裡學習佛法十多年。
在印度期間,玄奘大師學習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在那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對《般若心經》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達到了巔峰。當他滿載而歸,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後,他開始投入到翻譯工作中,其中《般若心經》的譯本成為他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
在《心經》中,我們常見的幾句經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揭示了佛法的核心:宇宙萬物皆在變化流轉,沒有絕對的增減、淨垢、生滅。這不僅是對宇宙的描述,更是對我們內心世界的指引。我們的心也應該能夠像這樣,超越對得失、煩惱的執著,達到無礙的境界。
簡單地說,《心經》是佛教智慧的濃縮精華,包含了深奧的宇宙觀與人生哲學。然而,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和與智慧。只要我們能夠用心體會,這短短的260字,便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無限的啟發。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