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佛說善生經》看佛教家庭倫理觀



《佛說善生經》一作《善生子經》,是佛教集中論述家庭倫理關係的一部重要經典。佛教實行出家制度,但並不完全否定世俗的家庭和社會倫理關係。釋尊在各種場合曾多次論述過佛教的家庭和社會倫理觀。《佛說善生經》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



 

據經中所說,上下四維六方,代表了眾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包括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師弟子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主僕關係、親友關係、世俗與出家修行者之間的關係。

 


解脫煩惱痛苦



佛教講破除煩惱,煩惱就是痛苦。佛教以人生為煩惱,其基本教義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要就是圍繞著人生是苦這一主題展開,論證人生如何是苦、苦的原因,脫離煩惱後的境界以及如何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由於早期佛教教義以人生為煩惱,以家庭為累贅,因而主張修行者應當出家,組成僧團,過共同修行的生活。他們認為只有出家才能保持六根清淨,斷絕塵緣,不為塵世煩惱所纏擾,這樣才有利於掙脫煩惱對身心的束縛,證得徹底自由的精神境界。因此,原始佛教時期,佛陀的弟子們總是選擇遠離人群聚居的地方進行宗教修行,以免受到世俗的欲望和情感之干擾,盡可能地集中修行者的精神和意志,達到修行的目標。



《四十二章經》中說: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出家修行者,應當拋棄財產,過乞食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對於修道者來說已經足夠了。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出家修行之前,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



他也曾結婚娶妻,也有過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是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釋尊並未沉湎在這樣養尊處優的生活中,而是以徹底解脫人生煩惱,追求徹底的精神自由,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視家庭為追求解脫之負擔,毅然棄家出走,離開父母妻子,走上一條出家修行的道路。





資料來源:節錄紹興爐峰禪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