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幻觀 | 正念如實知 (下)


「那是『愛』!」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甚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沉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甚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甚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甚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讓如來流血』等五大重罪嗎?還會故意犯戒、舍戒、放棄在僧團中修學嗎?或者,轉向跟隨外道修學、求福、持咒,以求離苦息苦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有第八次的輪回受生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因尊敬老師而說嗎?會因大沙門世尊這樣說就跟著說嗎?還會去追隨其他人為老師嗎?還會獻身於尊奉一般沙門、婆羅門,重返他們的喧鬧討論,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你們只會說自己所知、所見,以及自己所瞭解的,是嗎?」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們!我以『當生可見證、可直接領受、勸引驗證、向上引導、智者內證』的正法來教導大家,我為大家說的,就是這樣的法。」

 

「比丘們!有『健康』的『精卵結合』,以及有相應的『識』三個因緣俱足了,才會有胎兒。經九個月或十個月的懷孕,嬰兒才會出生。嬰兒出生後漸漸養育長大,生理上諸根也漸漸成熟。」

 

「生理上諸根成熟以後,由於不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所以,當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時,遇到喜歡的就樂著,不喜歡的就憎惡,因而罪惡的行為就在其中不斷地發生。這樣,從覺受的樂愛,就有了執取;有了執取,就有蓄勢待發的有;然後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聚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愛,由愛所系縛而形成的一連串相接續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正等正覺的如來,心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所以對每一個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喜歡的不會樂著,不喜歡的也不會憎惡。這樣,對覺受不會有樂愛,樂愛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愛的息滅,而達到解脫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要記住這愛盡解脫的簡要教導,也要記得嗏帝比丘,這個被困在愛之大網束縛中的漁夫子之例子。」

 


修習佛法需重視客觀實際

 

在這一則故事中,佛陀由「識為因緣所生」而入,次第闡述在因緣變幻中,何為如實知見,闡釋唯有對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才可對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不生愛染、貪欲、執取,如法量大和尚所言,「修習佛法,一定要重視客觀實際,對自己的身心世界與外在的一切事物的相互聯繫應做到如實了知。」只有我們對一切因緣和合如實了知,才可在緣起幻網中如實面對,袪惡集善,轉煩惱為菩提!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世塵使人癡,不生欲貪斷愛執,正念如實知」,我們凡夫時常為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中的事物所迷,逢苦憂怨,遇樂執迷,造諸惡業,如此長此以往,不過是於生死業海中無限打轉,不得解脫。我們唯有如實了知緣起性空的真相,深信因果,心無怨憂,如大和尚所言:「不生欲貪斷愛執」,如實知見一切緣起真相,斷除愛執,正知正見,自利利他,發菩提心,如是恒常行之,必然能夠獲得現前當來的自在清涼。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