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幻觀 | 正念如實知 (上)

作家相片: 香港佛友會香港佛友會

法量大和尚說:「修習佛法,一定要重視客觀實際,對自己的身心世界與外在的一切事物的相互聯繫應做到如實了知。如眼與色的關係,是好的色境吸引了我的眼球?還是我的眼球在追尋好的色境?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的接觸又是怎麼樣的存在?這些接觸對於『我 』有甚麼樣的作用?都應一一如實了知。」





佛陀與比丘「嗏帝」的故事

 

《阿含經故事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甚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 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所以,識隨著所引生的因緣,就有不同的名稱,如從眼睛看見東西所生起的識,就稱為『 眼識 』;從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物、意識法的因緣而生起的識,就分別名為『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像火,其名稱可以從所引生的燃料來稱呼一樣,如燒木柴的火,稱為木火;燒一捆捆柴的火,稱為薪火;燒乾草的火,稱為草火;燒幹糞的火,稱為糞火;燒穀殼的火,稱為穀殼火;燒垃圾的火,稱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只有這個愚癡的嗏帝比丘,顛倒了文句與含義,既誹謗了我,也傷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過。你這個愚癡人!知錯了嗎?」

 

受佛陀這般責備,嗏帝比丘內心憂戚,無言地低頭,若有所思。

 

佛陀責備過嗏帝比丘後,繼續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了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需要依賴食物提供的營養,才能生存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當食物供給的條件消失了,眾生就會死亡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如果不確定以上說的這一些,那麼就會有懷疑,不是嗎?」

 

「的確,世尊!」

 

「比丘們!如果以正慧如實見以上所說的這一些,那麼就不會有所懷疑了,不是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如果你們對這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起了執著:珍愛它、寶貝它、擁有它,那算了解我教導過你們的筏喻法:筏是用來渡河,不是用來喜愛執著的嗎?」

 

「不算瞭解,世尊!」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確知這樣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有甚麼意義?有甚麼用處?有甚麼功德呢?』你們應當怎麼回答?」

 

「世尊!我們會這樣回答:『道友!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是為了厭離欲貪,是為了離欲,是為了如實知的緣故 』。」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

 

「比丘們!眾生當生與來生,都需要四種食物來維持與延續生命。哪四種呢?即物質性的摶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觸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緣執取的識食。」

 

「比丘們!這四種食物的需求從何而來呢?其根源的『集』是甚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