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情緒,它像一把火,當火燒得正旺時,所有真相、理智都會被熊熊烈火掩蓋。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在發脾氣時,無論父母如何說教、如何解釋,就是有理說不清。因此,在處理「事情」之前,我們得先處理情緒。成人如是,小孩也如是。
在佛教中,面對和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應對策略便是正念覺知,簡單的說,可以幫助你與負面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幫助你將情緒、想法和事實分開,因為情緒和想法並不等於事實。如果你不斷地訓練正念覺知,就能夠更真切的體驗到情緒的緣起性、無常性和無我性。
小孩子發脾氣是常見的事,因為孩子年紀還小,語言未發展成熟至能夠完整道出感受,自製力亦不足夠扺禦情緒的衝擊。與其不斷地說教、甚至懲罰,父母可以透過一連串有策略性的步驟,引領孩子認識並處理情緒,並培養解難能力。
說出情緒:首先,在處理情緒之前,我們需要認識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你可以深深的擁抱孩子,一邊安慰孩子:「媽媽知道小明不開心(或代上其他的情緒感覺,如心痛、憤怒、傷心等),媽媽知道也很心痛」,讓孩子知道父母都明白他的感受。當父母說出孩子的情緒時,其實也是一種情緒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日後也較能以說話道出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透過激動行為來表達。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準,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但記得,父母都要先說出孩子情緒,才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觀察情緒:當父母或孩子都說出了當時的情緒後,父母可以邀請孩子感受一下,這個情緒在身體哪一個位置,然後感受一下這個情緒。年齡較大或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叫他們形容一下這個情緒感受。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將手放在這個情緒的身體位置上,感受一下這個情緒,慢慢呼吸,嘗試讓孩子平伏下來。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平伏,父母可以稱讚孩子的努力及自製,切勿再聚焦剛才發生的事情說教。要記著,有情緒十分正常,我們不需要就「有情緒」而受到責備;反之,能控制情緒就是一種能力,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建立「控制情緒」的能力,對吧?所以,贊他們能控制情緒就夠了。
如果孩子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重複上面認識情緒、控制情緒的步驟,或使用其他的管教工具,如冷靜角、反應代價、故意忽略等等,每一個管教工具都應對不同的情緒及處境。
培養解難:當情緒穩定了,父母才可以培養孩子的解難技巧,而且,應由孩子作主導,父母不宜開始就給予解決方法:「媽媽明白小明想玩火車,可是弟弟正在玩火車,除了搶去弟弟的玩具外,還有什麼方法呢?」孩子未必能夠立即就想出合乎父母心意的答案,父母需要無比的耐心,就每一個答案加以引導,例如小明答道:「多買一個火車玩具」,父母可以回答:「現在商店已經關門(或其他理由,以不說謊為原則),那麼,除了多買一個外,還有什麼方法呢?」。很多時候,孩子憑著無窮的創意,能夠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呢!
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