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佛經的來源

作家相片: 甯瓏甯瓏


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佛教導的重要文獻,在歷史上有數次佛陀弟子的結集,把佛法以文字流傳,使得經典得以流傳至今。首先要知道,雖然文字已經存在於佛陀所生活的時代,但大多數佛教教義最初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





直到佛陀入滅後,是由弟子們以口傳的形式繼續保存和傳承,後來才逐漸進行結集和編寫,被記錄成書。根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佛陀入滅後,許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無所顧忌。為了保護佛法,大迦葉決定召集僧團,將佛陀的教誨進行結集,以確保正法得以長存。

 

大迦葉首先邀請了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提供支持,並選擇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羅山的七葉窟進行經典的結集。會議由大迦葉主持,優婆離負責誦讀戒律,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編纂了《八十誦律》,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現在《八十誦律》已經散佚,現存只留下後人按該律推演出來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隨後,多聞第一的阿難則負責誦讀經典(法藏),他根據佛陀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教導,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難的開場白「如是我聞」成為了經典的標誌。這些經文經過比丘們的共同審定,最終形成了流傳後世的《阿含經》。

 

四部阿含經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別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其中,《雜阿含經》是最早成立的,記錄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如緣起、四聖諦等。它重視實踐,對現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幫助。《中阿含經》則深入探討無常、無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達到涅槃。《長阿含經》不僅記錄了基本教導,還破斥了外道的異說。《增一阿含經》則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義和菩薩的意義,為後來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礎。

 

這些經典的結集是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一環,不僅保護了正法的流傳,也為大乘佛教的興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誦律》和四部《阿含經》更是最早成立的經典,極具歷史及正統性的意義。透過對這些經典的學習和理解,我們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實踐佛教的教義,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參考文獻: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書》。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