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戒 是束縛嗎?

作家相片: 黃婉曼黃婉曼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





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自己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