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在外很害羞,對人甚至不打招呼不開口說話。我對她說,媽媽直到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人群中很輕易就會社恐臉紅。但為什麼媽媽後來會成為幕前,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主持人呢?因為我選擇直面內心的恐懼,逼自己參加各種表演性的比賽:唱歌、朗誦、辯論,來克服性格上的困難。
日常,我們也總難免被不同的負面情緒所困擾,直面對治,也正是化解消極的方法。對應負面的情緒,我們要懂得尋早積極正面的態度。當我們感到恐懼,就要拿出勇氣;當我們覺到怨恨,便要學會感激;當我們變得憤怒,就要感受溫柔;當我們感受到了壓力,便要拿出平常心。當這兩種情感的波動相遇並相互抵消後,消極情感就會消失。
初學佛法者要修習「五停心觀」,也是同樣的道理,「停心」指暫時平息妄想的心念,透過特定的觀法來消除不同的煩惱,引導內心逐漸進入專注與清明的狀態。在釋迦牟尼的時代,五停心觀就是用於弟子們對治不同的根性和習氣煩惱。
1. 不淨觀:針對貪婪無厭者的貪欲心。當內心貪戀美好事物,「不淨觀」引導修行者觀照人體內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屍體的腐敗,藉此破除對外在美色的執著。這種觀法能使人深刻認識物質的無常與不潔,減少欲望的生起。
2. 慈悲觀:針對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當內心因怨恨或憎惡充滿煩躁時,修行者可觀想一切眾生都希望遠離痛苦,從而生起慈祥與悲憫心,化解敵意,培養平和的善心。
3. 因緣觀:針對愚昧多癡者的愚癡心。修行者透過「因緣觀」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實在的自性。這種觀法能幫助修行人破除錯誤的執念,提升智慧。
4. 數息觀:針對散亂掉舉者的散亂心。「數息」是數呼吸的修行方法,專注於呼吸的一出一入,從而減弱心念的散亂,讓內心得到安穩,集中在當下。
5. 念佛觀:針對多有障礙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過念誦佛號或觀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亂地專注念佛,可以堅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內心負面情緒的所在,了解個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過修行「五停心觀」,利用針對性的方法來調伏不同類型的內心煩惱,這樣可以使我們逐漸遠離日常的煩擾,內心平靜,長期處於更加專注的修行狀態,這也是進入更深層次的禪定,走向覺悟道的基礎。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