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哀  五戒  學佛的層次

作家相片: 香港佛友會香港佛友會

在家戒,包括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受三皈依和五戒都是現在比較普遍的現象。在三皈五戒法會前,如果對三皈依及五戒有個瞭解,更容易得到三皈五戒的利益。因此借此機會,對三皈五戒的基本知識及要點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

 




「三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後確定三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三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註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姻註冊官的面前宣誓,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註冊結婚後,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三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惱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為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為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



「以戒為師」


它與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信受持的,並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樣,有人持著刀子強逼我們一定要受持。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為師」;那是因為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云:「信為能入,戒為能度」即是此意。



作者:廣超法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