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歸依」的意義產生哪些變化?


佛教常見術語「歸依三寶」,其中「歸」一字常被寫作「皈」,來由為何?又影響「歸依」的意義產生哪些變化?









「歸」一字早在漢簡就出現。至於「皈」字,《說文》不錄,據說是從「歸」字訛變而來的俗字,即由隸書寫成「歸」後,再由草書而訛變為「自+反」。隸書偏旁「自」與「白」形近,故「自+反」亦作「皈」(白+反)。《異體字字典》則以「皈」為正字,「自+反」為其異體。







「歸」指歸向,如《孟子》:「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歸」亦指返回,如隋代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卷1:「歸者以『反還』為義,反邪師,還事正師,故名歸。」


由於「皈」被視為「歸」之異體,而也有了「歸」的意涵和用法。如隋代嘉祥吉藏《維摩經略疏》:「本皈虛妄無所有,末亦虛妄無所有。」淨影慧遠《勝鬘經義記》:「前言敬禮,此云皈依,文綺互耳。」曇延《起信論義疏》:「皈敬三寶承力請加。」






甚至,當「歸」也寫作「皈」或「自+反」時,由於其字形會意的巧妙,而延伸出新的詮釋。如清代釋智證《慈悲道場水懺法隨聞錄》云:「梵語『南無』,此云歸命,亦云歸身,蓋『自反為歸』,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歸投大覺,即反本有之覺心也。」









參考文獻:

1、黃徵,《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皈」,李添富研訂,《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2024。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釋知文


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