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黃婉曼
2024年12月16日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佛說慈悲,大概很多人就誤會了你必須要有無限的愛心,無限的付出。積德行善固然是好,但要知道自己的出發點,否則像很多事情一樣,為做而做,變成一種盲目的責任,甚至負擔,就失去意義了。
香港佛友會
2024年11月15日
佛法講不殺生,但植物、真菌等也都是生物,那麼吃素是否也意味著殺生呢?
佛法講不殺生,主要講的是對有情眾生,也就是那些有思想的,有我執的眾生,這些眾生被殺害時會產生強烈的恐懼和嗔心,因果業力也會很強。
甯瓏
2024年11月5日
什麼是般若?淺談佛教的智慧
在佛教的「六度」修行中,般若被比喻為「眼睛」,它就像燈塔一樣,指引著其他修行方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而般若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為如果沒有般若的引導,其他的修行就像是盲目的行動,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因此,經典中提到「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香港佛友會
2024年10月7日
逃避和出離有甚麼不同?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甚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
香港佛友會
2024年9月27日
從《佛說善生經》看佛教家庭倫理觀
《佛說善生經》一作《善生子經》,是佛教集中論述家庭倫理關係的一部重要經典。佛教實行出家制度,但並不完全否定世俗的家庭和社會倫理關係。釋尊在各種場合曾多次論述過佛教的家庭和社會倫理觀。《佛說善生經》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 ...
香港佛友會
2024年9月16日
佛教中的「煩惱」代表甚麼?
煩惱,巴利語kilesa,源自「使污染」(kileseti)一詞。能使眾生的心與身污染故,稱為「煩惱」。也即是說: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處於污穢、墮落狀態的心,叫做煩惱。
bottom of page